人民网
人民网

5天花5万,“抽抽乐”该管管了

2024-06-03 22:10:26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第1 x7x7x7任意噪为什么小提琴不像吉他一样加上品格,降低入门难度?

第2 x7x7x7任意噪10赵丽颖三次陪跑

第3 x7x7x7任意噪108V9.6.9消失的她

第4 x7x7x7任意噪108暗夜教育部发布高考志愿填报十问十答

第5 x7x7x7任意噪108隐藏着一种随机之美鼠头鸭脖涉事企业经营 700 多个食堂

第6 x7x7x7任意噪10812023年端午节后A股会大涨吗?

第7 acca少女网课视频140 元一根演唱会荧光棒成本仅 10 元,你对五月天演唱会的「天价」荧光棒有何看法?

第8 千人千色t9t9t9的推荐机制我要玩十年前的游戏王!【水无月菌】

第9 wey vv7视频泰坦号沉船使一款游戏销量暴涨

第10 樱花jsq30q211全国将举办村 BA 比赛

  平台直播间卡牌盲盒套路多,诱导未成年人频频下单

  5天花5万,“抽抽乐”该管管了

  本报记者 栗思

  收到信用卡月度账单的短信提醒时,黄女士被账单上的数字吓了一跳。

  “怎么花了5万多?是有人盗刷吗?”她赶忙去查看账单明细,发现消费时间竟都集中在5月1日至5日,且都跟“拆卡”有关。

  她随即点进相应的店铺,看到商家正在直播售卖小马宝莉的卡牌,这才回想起来,“五一”假期期间,她曾将手机交给13岁的女儿,“一般都是放假才会让她玩手机,也没留意她到底在干什么”。

  女儿随后向母亲承认,自己的确在几个平台的直播间下了单,“每笔订单价格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她根本没意识到自己花了这么多钱”。随着交流逐渐深入,黄女士惊觉,直播间的“拆卡”似乎没那么简单。

  卡牌成新型社交工具

  近年来,卡游逐渐在年轻人群中风靡。跟盲盒类似,一张张小小的卡片被随机装入卡包中,卡面上则印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动漫形象、明星以及各类IP衍生卡片。尽管印的图案不同,但玩法几乎一样。以动漫小卡为例,每个卡包里装着5至6张小卡,其中包括普卡以及不同等级的高位卡,如中级卡、高级卡、稀有卡、隐藏卡,等级越高的小卡抽中的概率就越小,一些稀有卡甚至可以在二次售卖中升值,有的高位卡可以卖到上百元一张。

  在诸多卡牌中,动画《小马宝莉》IP周边产品小马宝莉卡最受中小学生的喜爱。根据不同的包装被分为趣影、彩虹、辉月、暮光等,每包售价2至10元不等,最贵的暮光包50元一板,每板4包,每包有5至6张卡,卡牌按稀有程度分为不同等级,整盒购买需要花费上百元。卡牌风靡后,多所学校周边的文具店干脆将小马宝莉卡摆在店内最显眼的货架上,而线上网店销量也十分可观,能带动单店最高超200万件的月销量。

  如此高销量的背后,有很大一部分是未成年人的身影。社交平台上,不少家长发帖表示疑惑:“现在的小朋友为什么会喜欢卡牌?孩子有时候一连买好几包,停都停不下来。”“入坑”两年的小吉告诉记者,“拆盲盒”本身就有快感,“就是那种等待谜底揭晓的刺激感”。而层出不穷的卡牌上,还有自己喜欢的IP和人物。

  不过,黄女士回忆,此前女儿并未表现出对小马宝莉卡的喜爱,“我们零花钱给得少,更没带她去文具店买过,家里也没有发现这个卡片”。直到这次深入交流,黄女士才知道,原来,小马宝莉卡早已成了小朋友间的社交货币。

  “之前有一次,有人送她一包小马宝莉卡。拆了以后,旁边的小朋友就给她科普,介绍这个卡值多少钱,还说他们手里有很多更好的卡。可能就是攀比心理,让她开始关注这个东西。”黄女士说。

  除了享受快感外,拥有相同爱好的人还通过卡牌这一实物实现联系。例如,收藏小马宝莉卡的中小学生群体形成了自己的圈子,称为“马圈”,大家在圈子里购买、交换、收集心仪的小卡。

  直播玩法暗藏套路

  伴随着“入圈”人数增加,越来越多的商家看到卡牌背后的商机,除了售卖卡牌盲盒外,最近不少直播间干脆做起了“代拆”生意。

  消费者在直播间下单,主播在镜头前展示消费者挑中的卡包后,即时拆卡、展示并完成打包,这种拆盲盒的方式叫“平拆”。跟自己私下拆盲盒相比,线上直播间既能享受刺激感,一旦抽出稀有卡,直播间便会响起“叮——”的铃声,又能赢得同在直播间其他人的惊叹,“而且看到别人中了稀有卡,感觉很轻松,觉得自己也可以”。小吉体验过一把“抽抽乐”后,有些欲罢不能。

  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直播间还推出不少新玩法:叠叠乐、数小马、推推乐、大非酋等,在平拆的基础上新增了奖励内容。以数小马为例,每包小马宝莉卡包中有5至6张卡,卡面画着不同形态、数量的小马,拆卡后计算卡面上的小马总数,不同数量对应不同的奖励,幸运的人或可直接再获得1盒(30包)小马宝莉卡;大非酋则是以较高价格获取一包卡片,如果未开到卡位,则可免费再获取一包,直到开出有等级的卡位为止。如此“以小博大”的玩法吸引了不少人下单。5月28日晚,记者在某直播间观看时,一位昵称前标着数字14的顾客接连获得半盒、一盒的奖励后,直播间瞬间热闹起来,弹幕中满是惊羡之意,主播则赶忙劝围观的观众赶紧下场,下单的人数逐渐开始增加。

  而在黄女士出示的消费记录里,其女儿购买的正是这些五花八门的玩法。“小朋友分辨能力本就弱,主播一说有概率中大奖,就下了很多单。”齐先生则发现,直播间里还有不少人声称会高价购买某类型的卡,诱导消费者下单。“女儿今年12岁,5月中旬在直播间下了100多笔订单。她平时都舍不得花钱,后来问她,她说直播间里有人说开出高等级的卡可以回收,她就心动了。”齐先生说。

  类似的套路层出不穷。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遭遇的“骗局”:有主播在抽出高等级的卡后,利用镜头遮挡迅速调换成袖子里的普卡;有的人在收到快递后,发现根本不是自己当天选的卡池里的卡;还有资深玩家介绍,拆卡直播间会有各种办法,比如在镜头外搞小动作或是提前抽取卡包中的小卡来控制抽中卡的等级,操控下单人的心理……

  监管还需多方合力

  未成年人因其心智尚未成熟,更容易深陷其中。齐先生告诉记者,女儿因拆卡上瘾,连着6天偷偷刷了父母的信用卡和花呗。“这是不是可以算作诱导未成年人赌博啊?”

  为此,记者咨询了上海普世万联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泽若,她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判断是否构成治管法和刑法上的赌博行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是否以营利为目的”。“目前,消费者通过购买产品以小博大,只是构成赌博的要素之一,但更多的是追求娱乐刺激的射幸行为,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商家或者平台是否提供了反向‘变现’的路径,比如提供现金兑换等,能够通过以小博大最终变相实现营利目的,如果有,则存在涉赌风险,商家也涉嫌开设赌场罪。”

  究竟是否涉嫌赌博,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判断。而目前,摆在不少家庭面前的现实难题,是未成年人的这笔巨额消费究竟能否追回。

  齐先生和黄女士在发现孩子的大额消费后,赶忙向平台发起申诉,可平台的回复却让他们始料未及。“平台反馈说商家在下单界面已经提醒过只有成年人才能下单,而且盲盒产品拆开不退不换。”这一解释让黄女士无法接受,“这种消费行为远远超出我们整个家庭的消费水平啊!”在上海12345市民服务热线,类似的反映不在少数,有家长直言孩子被诱哄着下单,要求全额退款。

  退款,显然并不容易,至今,齐先生和黄女士仍没能得到满意的回复。对此,刘泽若提醒,监护人要及时留存相关证据,尤其是在未成年人盗用监护人的账号和付款账户时,要保留相关符合未成年人言语特征的聊天记录或是手机账号交付记录等,以及平时的消费习惯等,并结合消费发生的阶段、时间等,充分证明的确是未成年人消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指导意见,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近来,伴随着“抽抽乐”争议声四起,卡游公司和相关直播平台也陆续发布声明,要求主播规范直播行为。不过,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所谓的规范仅流于表面,摆上“未成年人禁止下单”的牌子后,主播售卖商品时并不会对下单人的身份进行核查,而奖励玩法亦在不断加码。对此,刘泽若建议,平台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对违规店铺依法进行清退和处理,同时,可以采取一些数字化手段甄别未成年人的身份;家长也要尽到监护责任,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杜绝未成年人在直播间的抽卡乱象,还需要相关部门、平台、学校、家长乃至未成年人自己,共同履行责任,形成监管合力。”刘泽若说。(解放日报)

新华通讯社出品

(责编:牛镛、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黄新淳追星鹿晗| 男生高考查分父子俩笑得合不拢嘴| 各地高考成绩今天起陆续公布| 哆啦 A 梦电影新作上映
返回顶部